在教學上,我們所要著重的是蒙特梭利的精神,所以孩子操作教具從不會到會所重視的就是過程。芬蘭的教育也是如此,注重過程非結果,而且他們也採混齡教學,測驗時,老師會給答案紙,讓學生去對答案,因為老師沒有時間幫他們訂正答案。
所以我們要常去思考如何幫助孩子,蒙特梭利發展了這麼多的教具,讓我們透過這些教具去幫助孩子,不是讓孩子只會操作這些教具而已。而是孩子經過老師的引導,並透過操作的這個過程學習到技能,得到內在的滿足,使其能力不斷的提升,進而達到正常化,也改善了孩子的偏差行為。
所以說:如果班級的運作無法照蒙特梭利的精神運作,班上孩子正常化的狀況沒有幾個,當然還是會有正常化的孩子,因為這些孩子是基本的成員,他們不管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很好,就像統計學裡的常態分配,前面的10%一定是優良的,但我們要做的是100%,我們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。
在蒙特梭利的領域裡面,孩子一定會更好,我們所在乎的不只是蒙特梭利教具如何操作而已,那只是個基本面,我們應該更深入的去探討蒙特梭利的精神所在。如果未貫徹蒙特梭利的精神,教具如何的會操作都無濟於事,只是表面的東西,所以園長每星期二都會找主要老師討論,讀書,研究,來探討如何才能更深入?
曾經在座談會上,有家長問到這麼多的教具,孩子可以每一項教具都操作得到嗎?我的回答是:這對孩子沒有特別的意義,做不做得到全部的教具,已經不是重點了。因為要依照孩子的能力及程度(follow the child),或孩子進入教室學習的年齡而定。重點是如何去幫助這個孩子,而不是要孩子把所有的教具操作完成,主要是孩子操作教具的過程,從過程中孩子學習去思考、理解,控制自己、包容別人,和他人合作,並學習到其他的方法,使孩子從不會到會。
如何引起孩子的興趣,讓孩子可以投入、專注,學習就無障礙。孩子基本上會操作教室內的所有教具,除非年齡太大才進來(如中班才入學),他的敏感期已經過了很多,有些教具對他而言也已經不感興趣了,接觸的時間也較少,所以有些教具他會沒有操作。而且孩子看別人操作也會從中學習,所以不代表老師沒有帶的孩子就不會。這是一個混齡的教室,蒙特梭利的精神就是即使老師沒有教孩子,孩子也能透過觀察、彼此間的學習、大的帶小的、會的教不會的方式學習。
芬蘭教育就是強調終身學習,孩子在6歲前的學習是要把基礎扎穩。若家長在孩子彼此之間做比較,是比較不完的。因為每一個人的天賦不同,比較只會使孩子受傷及造成父母的不悅,要比的話永遠比不完。
Shin Juang